为深化人文地理学科与乡村振兴实践融合,发挥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产学研协同优势,近日,研究院副院长侯爱敏教授和国土资源与区域规划系系主任柳玉梅老师联合带队,组织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深入芦荡村、清水村、东林村、中荷村及农联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实习。此次实践以“理论扎根乡土,调研赋能育人”为宗旨,既探索苏南乡村振兴创新路径,更将田野实践转化为育人课堂,推动学生在乡村一线提升专业素养、厚植“三农”情怀。
红色文旅探源:传承基因,锤炼田野调研硬本领
在以红色文化闻名的芦荡村,调研团队以新四军养伤处、阿庆茶馆等遗址为切入点,深挖红色文化脉络与文旅融合路径。师生团队采用“文献考据+分层访谈”的方式,与老党员、青年村民深入交流,交叉验证历史档案与口述资料。为突破方言沟通障碍,学生主动学习吴语方言,在沉浸式调研中既掌握多源信息整合方法,更深刻领悟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时代价值。此次调研成果将成为后续研究院红色文化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
生态与治理并重:聚焦发展痛点,深化专业实践能力
在清水村,师生团队沿湖岸线调研露营基地、水乡民宿等文旅业态,结合与村干部、乡村主理人的访谈,从空间布局优化、消费需求匹配等维度,系统分析文旅产业季节性波动成因。而在东林村循环农业产业园,团队全程观摩秸秆发酵、生态养殖、有机肥还田全产业链,针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瓶颈”,与技术专家、村干部开展研讨,通过文献速查、现场实训,快速转化专业理论知识,为生态农业转型研究积累实践样本。

中荷村“莲心果”积分制与农联村“全生命周期福利机制”,则成为团队研究基层治理与民生保障的典型案例。在中荷村,师生深入便民服务中心,解构“积分换物”激励模式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在农联村,通过多轮访谈梳理从育儿补贴到养老保障的全链条福利体系,结合“工业反哺农业、三产联动”发展思路,展开城乡融合发展的专题研讨。调研中,学生运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分析问卷结果,撰写专题报告,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产出的完整闭环。

双师引领,协同育人:实践成果反哺科研与教学
此次调研由研究院两位老师全程指导,为学生提供学术与实践双重赋能。面对调研中的方言障碍、专业术语壁垒等难题,师生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学生信息整合、沟通协调与知识转化能力。
“乡村振兴是产业、文化、生态、治理的系统工程,也是最生动的育人课堂。”侯爱敏副院长指出,此次调研既为研究院积累了苏南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充实了“乡村实践案例库”,也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未来,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将持续深化“双师带队、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更多师生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培养更多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应用型人才。此次调研形成的系列报告与数据成果,将直接服务于研究院课题研究、政策建议与教学案例开发,真正实现“实践出真知,研究促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