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被党和国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江苏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要求和期望。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环境美”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内涵,应该要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让诗画美景展现在江苏大地,让全省人民拥有美好宜居的生活家园。2014年5月16日,海门市经国家环保部审定,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为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本网特推出“生态文明看海门”系列报道。
抬头,蓝天白云;放眼,绿树红花;俯身,清波碧水……这对生活在东揽黄海、南倚长江的百万海门人而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景致了,而更像是一种“新常态”。因为,生活本该如此。
去年5月16日,江苏海门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这是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之后,海门获得的又一项相关领域的顶级荣誉。信步海门街头,宽阔的绿化带,修剪精细的城市景观,小巧精致的街心公园,移步换景,比比皆是。此前,海门已连续数年蝉联“国家卫生城市”。
每天清晨,家住市区东苑弄的陈先生,习惯逛完早市后来到小区附近的东洲公园,打一套太极健身。东洲公园已有3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一代海门人的成长。2014年底,公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拓宽了园内道路,增加了绿色景观。
改造过后的东洲公园,即便愈发舒适惬意,却已不是陈先生晨练的唯一选择了。有时候,他也去去其他地方。陈先生告诉记者,几年来,附近又添了好几处街心花园,虽不大,却足以让他有了多个休闲的好去处。
陈先生的感受是直观而真切的。这两年,海门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就达近30亿元。如今,23.5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绿化覆盖率达40.04%,绿地率达到37.66%。“五百米到达绿地,十分钟接触自然,这是我们城市建设的基本遵循。”市政府一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如是表示。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在许多地方还未从透支农村求发展中缓过神来的时候,海门便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与城市一样的高度。
约10年前,海门就已制定规划,突出经济林木发展工程和沟河、道路配套绿化工程建设。采用市级机关与乡镇挂钩的办法,建立市乡两级联动的绿化运作机制,拓宽农村绿化建设资金渠道,提高了乡镇和行政村的绿化积极性。当下,大多乡镇实现了街巷整洁舒适,河水清澈见鱼。
以海门市常乐镇为例。这里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的故乡。十年间,常乐人坚持走生态道路,不断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尤其是官公河畔的土地得到了集中规划,从前的一湾野水变成了如今的腰横玉带。
流经常乐镇的官公河是海门市一条内流河。河畔,农民聚居区域、生态养殖区域、休闲旅游区域、高效农业示范区域、自由采摘区域等,区区块块错落有致,显示出当初规划者的用心。
其中,生产、生活垃圾,也通过市政府购买服务得以解决。记者注意到,下午日落前,便有垃圾回收车辆驶入村庄,家家户户把事先分类打包的垃圾备好,以便保洁员装车。当地镇干部告诉记者,这样规范的垃圾回收每天如此,一个保洁员负责一个行政村,村民们也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回收的习惯。
正是生态文明工作的不懈努力和点点滴滴,使得海门成为南通地区首家实现国家级生态乡镇全覆盖的县市,也唤醒了市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自觉性。诚如常乐镇一位村民所言,他经历了一个从接触生态、认识生态到支持生态、参与生态的转变。
谋事创业,久久为功。这种发生在海门和海门人身上从城市到乡村、由官员到百姓、从外及里的改变,是当地常年坚持“生态立市”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倍加珍惜海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成果。”海门市委书记姜龙说,全市上下要以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新的起点,从主动创建到自觉行动最终使生态文明成为习惯,打响海门生态之城品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