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已晋升为国家级试点,改革已有明确方向,将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共同富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城乡金融制度改革等8个示范区。新一轮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全面深化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必然选项。当前,尤其要突出以下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深化产业、资源等经济要素市场化机制改革。要着力探索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导向,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由社区型向企业型、封闭型向开放型、行政发动向市场运转转变,全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和质量。要重点探索农村集体资产、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合作社股权等生产要素都能实现流动,变成农民致富源泉;重点探索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推动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探索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拓展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重点推进城乡各类空间要素深度双向融合,更加注重从空间上优化城乡生产资源、公共福利资源的配置,切实改善和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深化民生福利等社会要素深度均等化机制改革。继续健全、拓展和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内容,完善教育、医疗健康、文化等各类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高覆盖面,提高普惠性,提高亲民便民性,提高服务标准和服务品质,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服务机制,真正实现高水平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三是深化基层组织等主体要素进一步民主化机制改革。重点探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近年来,苏州农村集中居住化程度高,农村社区硬件建设力度大,但更要强化公共服务与农村各类主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多元组织在提供服务、协调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度开发农村农民自律管理资源,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及服务水平跨越发展。要深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有效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和服务水平。
四是深化生态环境及其治理、控制、保护等生态要素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的生态化机制改革。着力提高村庄环境整治水平,努力实现环境优良、生态宜居;着力生产生活的生态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依据三次产业间的经济、技术上的关联实现协调发展。这些新体制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必将全面提升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