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如何从每年收入数百元,一跃变成年产出上万元的“良田”?
在常住人口18万人的昆山市千灯镇,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6万元。数据显示,苏州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6140元提升至2012年的19396元,全市村均集体年收入由2002年的100万元增长至2012年的580万元。
记者跟随考察了解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得益于土地本身的资本化以及土地的有效流转;这更是得益于10年来苏州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将城乡一体作为实现新一轮跨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抉择。而千灯镇正是一个缩影和典范。
城乡二元化,最大是收入水平的“二元化”,造成生活方式的“二元化”,土地分割造成生产方式的“二元化”。苏州以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农民有序流出土地,加快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进程。
在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中,苏州市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调节为推进改革创造条件,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加快流转,组建合作社,不仅推动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大大增加了土地产出,还让一部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另谋职业。
同时,为保证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昆山市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兑付进度季报制度,确保流转收益及时分配到农民手中,并出台激励政策,凡流转土地置换成股权,经合作社统一对外发包并达到规模化经营的,每亩每年可额外获得400元政府财政补贴。
目前昆山市已先后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23家,入社农户57379户,入股土地面积超过20万亩,农村土地流转率已达90%以上,每亩直接收益800元左右。“股份田”使当地农户既是“股东”又是“打工者”,让农民受益匪浅。
2002年,苏州市有121个镇、2305个行政村、21000多个自然村,到2011年,变为64个镇、1168个行政村以及200多个涉农社区、10170个自然村。全市域范围内规划确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即农民集中居住区(村)2517个。新一轮的镇村布局优化仍在进行中。
苏州市注重“顶层”制度设计,推动城乡制度并轨,把改革的攻坚点、着力点放在构建城乡一体的政策制度框架上。其核心是“四个一体化”,即居住生活一体化、就业增收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他们提出了“农户向社区集中、承包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三集中”建设思路,深入推进“三置换”,即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置换成土地股分合作社股权和城镇保障;宅基地和农房置换成城镇住房。
据了解,仅昆山市千灯镇就累计拆迁农户8000多户,投入30多亿元,新建了160多万平方米的农民动迁房,农民集中居住和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这一数据将在2015年底前变成90%以上。
“大唐农业生态园今年通过种植迷你小南瓜、甜瓜,平均亩产产值可达万元,如果这些土地由农民单个种植,每亩产值最多也就2000多元。”千灯镇负责人说。
用苏州市委常委曹福龙总结的话说,“顶层”制度的规划统领、“三集中”、“三并轨”的理念创新、土地与政绩挂钩等机制建立是苏州顺利开展土地流转、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较大,但巨额的设备投入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长三角地区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动漫产业是高投入产业,每分钟制作成本在1万元左右。”据杭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但是通过政府出资2.7亿元搭建高新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只需要很少的钱就可享受公共服务平台的各种服务。正是有这样平台的支撑,杭州软件信息、动漫游戏产业占浙江产业比重超过70%,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政府出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中小企业解难。比如在新药筛选和动漫渲染,都需要大数据量的运算,在杭州高新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就有专门的云计算处理项目,企业把需要运算的内容放到“云服务”平台上来,就可以大大降低自身的费用开支,同时提高了测试的效率。
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吸引了相关产业人才。在昆山,由政府投入10亿元搭台建立的以小核酸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聚集地及小核酸制药技术公共支撑平台,目前,催生了2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项目,集聚了全国小核酸领域半数以上的专家学者。
杭州、苏州、昆山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伴随着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以国家“千人计划”为例,昆山累计人才59名,苏州累计人才125名,无锡累计人才129名,这在全国其他城市是不多见的。考察中,珠海代表团发现体制机制的优势、有力的政策环境吸引各类创新型人才“流向长三角,创业创新于长三角”。
杭州、昆山等长三角城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如昆山市级财政每年按不低于财政支出6%的标准,设立优秀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仅2011年昆山市人才和科技专项投入就达到了20亿元;杭州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专门出台了“5050计划”,最高可获5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以及住房公寓、项目资助等政策扶持,已吸引了注册资金达5.5亿元的34个项目落户;等等。
在这些地区看来,吸引人才的关键除了资金扶持外,更在于服务。创新引进人才的体制机制,是杭州、苏州等城市筑巢引凤的共性。如杭州实施的“5050计划”,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34个;苏州在资金、平台、配套服务等方面重点支持科技领军型人才及其创业项目,2011年人才科技资金投入达3.7亿元。
作为全国大规模引进人才最早的城市之一,珠海曾是各类人才向往的乐土。然而30多年来,不少科技人才出现流失。长三角地区重视人才的做法值得借鉴,而人才政策不仅是奖励创业资金的多少,还要有一套贯彻人才发展全过程的服务理念、宽松环境和优惠政策,从机制上宽容失败、鼓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