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有效举措,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新的理念去谋划。
以生态理念规划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外在美与内在美、“面子”与“里子”的和谐统一,必须坚持科学规划。要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美、现代美、个性美、整体美”原则,充分考虑地理地貌、自然景观、经济结构、民俗文化等因素,科学制定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全域性规划,修编重点村、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历史文化村等布局规划,完善区域性路网、林网、管网、垃圾网、污水网等建设规划,做到布局优化、定位合理、衔接有序、实施可行。实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规划,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依山依水依路打造山水一体、人文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旅村庄,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以宜人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以人为核心的聚集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建设。坚持绿色目标,积极实施天然林管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山绿、路绿、河绿、园绿、村绿、院绿、地绿工程,实现全域绿化目标,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魅力乡村。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土地综合整治等建设,规范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社区、学校、卫生室、文化站等公共设施,打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均等的新农村。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加强农村危房改建力度,加快改水改厕、污水处理、垃圾填埋、河道治理等建设进度,全面建立并落实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营造亮丽的人居环境。
以环保理念经营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生态经济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农民收入增加与环境保护同步。坚持生态立县,加强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以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产业,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依托有机茶、优质油、生态鱼、放心肉、小杂粮、山野菜、源头水等特色资源,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行“农家乐”污水、油烟净化处理工程,发展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让农民尝甜头、得实惠。
以文化理念融入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保护传承生态文化的体现者,必须坚持融入文化元素。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素养为目标,积极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特色文化村,充分保护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村落,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积极培育具有现代文明的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农村生态文化重要基地。转变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生态村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引领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党务村务公开范围,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多元投入开发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关注、支持,必须真抓实干、干出成效。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引导,构建“县级领导牵头驻点、县直单位结对帮建、镇村组织实施、社会力量联动、全民动手参与”的工作格局,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县农业农村工作年度目标一并部署安排、考评验收。整合政策力量,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形成合力”的原则,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充分整合扶贫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办点示范,县直部门、乡镇、村全力创办示范样板,通过以点带面,以线带片,全域辐射,强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