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2月9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表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等于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三部分构成。中国不能学西欧,走反城市化道路。”
老城区城镇化是指,改建多年形成的棚户区、工厂外迁区,使之成为适合人居住的商业区和服务区。新城区指开发区、实验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新社区就是新农村建设。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改变农村土地产权现状使其流转起来是新城镇化的关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建设,以防新城镇化变成热钱去农村“圈地”的借口。
对于中国红利缺失的论调,厉以宁明确表态反对:“改革红利是中国最大红利。当旧的改革红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有新的、重要的改革措施及时推进,只有新制度才能保证新人口红利和新资源红利。”
厉以宁认为,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正是技工时代的开始。而当东南亚国家技工成长起来后,我国从技工时代转高级技工、专业化人才。
相对于旧资源红利而言,新的资源红利主要在于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如海水淡化增加了资源,治理沙化增加的土地,振兴草场业增进土地资源的利用。
中国需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中国扩大内需靠的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厉以宁问道。
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个要素比较,农村和城市差别很大。城市占优势,农村居于劣势。农村与城市的差异始终存在,一代一代累积下来城乡资本差别扩大。
“举个例子,城里的土地是国有的,祖传的房子有房产证,买的商品房有房产证,有了房产证我要创业一抵押,钱到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承包地、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抵押不能转让,连出租都很困难,农民没有物质资本。除了名义上的集体所有权外,没有任何意义。”厉以宁如是说。
厉以宁认为,最重要的是推进土地确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三权三证。即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民在宅基地上所盖的房屋的房产权,然后给三权发证。
厉以宁说:“国家应保护农民土地不可侵犯,便于土地流转。农民在农村金融发达的地区可以试点抵押贷款。”
此外,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配套建设,否则农村和县城始终不会成为城镇化的有吸引力的地方。
厉以宁表示,城里学校国家投资多,经费足,师资力量强,设备也很齐全;农村的孩子上学,校舍差、设备差、师资力量又不足,农民工儿子还是农民工。“未来应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化,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
而社会资本的差距在于,城里人进入市场总可以找到资源,而农村一个山沟里全穷人,谁也没有能力进入市场。“应鼓励农村人出去闯,扶持和保护小微企业。要学习温州人当初的做法,鼓励农民出来,让他们在市场中去摸爬滚打、拼搏、创业。”
“中国贫富差距还体现在收入分配不公。西方国家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缩小差别。我国二次分配扩大了一次分配的差距。为什么?城乡社会保障待遇不同、教育经费分配、医疗资源的分配都不相同。”厉以宁说。
如果要说时下最热的话题,城镇化绝对要当选。之所以现在重提城镇化,是因为目前的城镇化不再单纯是修一个小城镇的问题,它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现在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呢?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拉动经济。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为51.27%,但真实城镇化率约为34-35%。如果以75%的城镇化率计算,意味着未来仍有20-40%的提升空间。如果按提高城镇化率吸引农民进城计算,未来10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按较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但是,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搞城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冷静,因为新型城镇化不是新的简单的造城运动。
首先,新型城镇化要解决好土地问题。按管理层的意思,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搞城镇化,就一定要涉及到拆迁征地,因为农民要变成城镇市民,以前的宅基地肯定是要让出来的,怎么让?日前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有业内专家推测此次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农民的问题很大一个就是土地问题,如何让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出现土地纠纷问题,这是关键。
其次是新型城镇化是要升级的,不是简单的基础建设,更不是修宽阔的马路和雄伟的广场及高楼大厦,而是要与信息化、集约化、职能化相结合。以前我们很多地方搞城镇化,一味地贪图面子工程,不管有无需求,马路一定要4车道以上,广场比天安门还大,乡镇一级的政府机关修得比省市一级还阔气。但是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应该突出“新型”,就是不能只有简单的基础建设修路修楼,必须“智能”的可以有效管理的集约型的,不能简单地让农民住进城镇就算完事。
第三,农民住进城镇,怎么让其彻底变成市民,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城镇化的一个初衷,就是要改变农民靠地吃饭的简单传统产业,要转换身份、加强技能学习,同时发展因势利导的集约型产业,真正让城镇住户富裕,提高消费水平。如果农民每天晚上到城镇住一下,白天仍抗着锄头走几十里去种地,那这样的城镇化完全是形而上学,也不可能让城镇化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好处,以达到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扩大消费的目的。此外,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的跟进建设也是必须的,新型城镇要实现真正的城市功能,而不是简单的聚居点。
第四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是如何在城镇化的过程解决边远贫困地区的基础建设问题。很多山区和贫困地区,脱贫都是难题,不可能一步到位实现城镇化?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又不能忽视这些地区,要两手抓,更要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在有条件地区大搞城镇化而忽略贫困地区。如果因为搞城镇化会造成新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那这样的城镇化是不成功的。一定要统筹兼顾,为今后实施更大规模的城镇化做铺垫。
第五是城镇化还需要解决生态和持续发展问题。城镇化建设是好事,但修路修楼以钢筋水泥破坏生态环境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把这种危害降到最低?如何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条件搞环保型生态型小城镇?集约了土地以后该干什么,是一窝蜂地搞工业园区,还是发展生态旅游,还是全部用来种地种林?这些都是城镇化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如果上述问题解决不好就大干快上地搞城镇化,那就是单纯为GDP增长做贡献,而类似的教训已经够深刻的了。